博纳影业自救路:主旋律退烧,AI短剧能破局?

2025-05-08 12:31:55 综合金融 author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场“退烧”。总票房425.02亿元的数据,看似可观,实则残酷地揭示了行业的困境——甚至不及2015年的水平。这背后,是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是资本的退潮,更是内容创作的瓶颈。博纳影业,这家曾经以主旋律商业大片著称的电影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试图通过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来寻求自救,但这些举措真的能带领博纳走出困境吗?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数据背后的真相:繁荣假象下的危机四伏

不要被“总票房”这几个字迷惑。如果仔细分析数据,就能发现,支撑起这425亿票房的,是少数几部头部影片,而绝大多数电影,都沦为了炮灰。观众不是没钱,而是不愿意为粗制滥造、毫无诚意的作品买单。流媒体平台的崛起,更是加剧了电影市场的萎缩。在家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内容,谁还愿意花冤枉钱去电影院看烂片?博纳影业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还在沉迷于过去的成功模式,恐怕只会加速自己的衰落。

博纳影业声称要“专注电影产业核心赛道”,但其多元化的布局,更像是一种病急乱投医。长短剧集、AIGC,这些看似热门的概念,真的能拯救博纳吗?还是只会分散其有限的资源,最终一事无成?

看似亮眼的票房:主旋律与喜剧的套路依赖

《飞驰人生2》票房33.6亿,位列年度票房榜第二;《志愿军:存亡之战》斩获2024年国庆档冠军。这些成绩看似辉煌,但背后隐藏的是博纳影业对“主旋律+喜剧”套路的过度依赖。观众不是傻子,同样的配方,吃多了也会腻。更何况,这些影片的质量真的配得上如此高的票房吗?《飞驰人生2》的剧情是否过于套路化?《志愿军》系列是否过度消费了历史情怀?这些问题,博纳影业恐怕没有认真思考过。

《传说》的争议:技术噱头还是创新突破?

博纳影业号称《传说》是“全球第一部由‘数字人’主演的院线电影”,并以此作为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但这种所谓的“创新”,真的能提升电影的质量吗?用Deepfake技术复原年轻时的成龙,固然能引起话题,但如果剧情空洞、表演僵硬,那也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噱头。更何况,这种技术的使用,是否涉及对演员权益的侵犯?博纳影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伦理问题?

华表奖的光环:能否掩盖内容创作的乏力?

《无名》获得优秀电影摄影奖,《志愿军:雄兵出击》获得优秀故事片殊荣。华表奖的肯定,无疑给博纳影业带来了一丝安慰。但奖项并不能掩盖其在内容创作上的乏力。《无名》的摄影固然出色,但剧情的晦涩难懂,也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惑。《志愿军》系列的制作规模宏大,但过度渲染战争场面,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博纳影业如果不能在内容创作上有所突破,即使获得再多的奖项,也无法赢得观众的真正认可。

片单背后的隐忧:题材雷同与创新缺失

《蛟龙行动》、《四渡》、《她杀》、《蛮荒禁地》……博纳影业2025年的片单,依然充斥着战争、悬疑、犯罪等题材。这些题材固然有市场,但也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的创新性在哪里?《蛟龙行动》的特别版本,真的能超越前作吗?《四渡》能否在众多战争史诗片中脱颖而出?《她杀》、《蛮荒禁地》能否给观众带来惊喜?这些问题,都让人对博纳影业的未来感到担忧。

“博纳新力量”:青年导演计划是真扶持还是蹭热度?

博纳影业推出“博纳新力量”青年导演计划,看似是在扶持新生代影人,但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每年推出3部青年导演电影,真的能为电影市场注入创新动能吗?还是只会让这些青年导演沦为博纳影业的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博纳影业是否真的愿意给这些青年导演足够的创作空间和资源支持?如果只是让他们拍摄一些迎合市场、缺乏个性的作品,那这个计划的意义又在哪里?

面对电影市场的寒冬,博纳影业似乎把希望寄托在了短剧和AIGC上。但这种转型,真的能帮助博纳影业走出困境吗?还是只会让其陷入更大的危机?

2000亿市场的诱惑:短剧真的是救命稻草?

博纳影业看到了短剧市场2000亿的巨大潜力,并试图通过进军短剧领域来拓展增量市场。但短剧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形式,观众对短剧的需求也与电影截然不同。博纳影业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电影的制作模式套用到短剧上,恐怕很难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短剧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博纳影业作为一个“外来者”,能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上甘岭》的成功:偶然还是必然?

《上甘岭》剧集的成功,似乎给博纳影业带来了一丝信心。但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上甘岭》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这部剧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和观众对主旋律题材的偏爱。这种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剧集上?恐怕很难。更重要的是,《上甘岭》的制作模式是否可持续?高成本、大制作的主旋律剧集,能否长期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些问题,都需要博纳影业认真思考。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AI短剧是创新还是对创作的亵渎?

博纳影业出品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号称是国内首部AIGC生成式科幻短剧集。这部短剧的推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但我们需要思考,这种所谓的“创新”,真的是对电影行业的贡献吗?还是对创作的亵渎?AIGC技术固然可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也可能导致内容的同质化和缺乏创意。更重要的是,AIGC技术是否会取代人类创作者?博纳影业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对人类创作者的保护?

短剧之路:博纳影业能否摆脱“电影思维”?

博纳影业进军短剧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恐怕就是如何摆脱“电影思维”。短剧的节奏更快、情节更紧凑、互动性更强。如果博纳影业依然坚持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制作理念,恐怕很难赢得短剧观众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博纳影业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短剧市场的运营模式和人才体系。这对于一家传统的电影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博纳影业喊出“减量提质”的口号,似乎意识到了当前电影市场的问题所在。但口号喊得再响,最终还是要看实际行动。博纳影业能否真正理解观众的需求?能否创作出真正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博纳影业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是“必看性”?不是靠明星堆砌,不是靠特效轰炸,而是靠真诚的故事、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以及对观众的尊重。如果博纳影业能够做到这些,或许还有机会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如果仍然沉迷于过去的成功模式,无视观众的需求,恐怕最终只会走向衰落。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