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高举“深化金融改革”的大旗,表面上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但深入观察,这场所谓的智能化驱动的变革,更像是一场利益重新分配的豪赌,而真正的输家,或许是那些被裹挟其中的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落实到实处,却往往变了味。所谓的“科技金融”,有多少资金真正流向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科技企业?又有多少变成了大型金融机构追逐短期利益的工具?“绿色金融”更是成了一些企业漂绿的幌子,一边享受着政策红利,一边继续污染环境。至于“普惠金融”,高昂的服务费和复杂的申请流程,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小微企业望而却步。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看似前景广阔,但潜在的风险和监管漏洞,却让人不得不捏一把汗。
上海想要成为更高能级的金融底座,支撑国家战略,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景。但如果只是将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而忽略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那么这个金融底座,恐怕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中国太保积极拥抱智能化,打造所谓的“保险数字劳动力”,表面上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客户。但背后隐藏的,却是对传统保险模式的颠覆,以及对大量基层员工的潜在威胁。所谓的“数字化等效劳动力”,说白了就是用AI取代人工,用机器代替人脑。短期来看,这或许可以提升一些效率,降低一些成本。但长期来看,这是否会加剧保险行业的内卷,导致大量人员失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保险业务完全依赖于AI时,是否会丧失人性化的服务?当所有的风险评估和理赔判定都由算法决定时,是否会忽略个体的特殊情况?当客户面对的不再是热情周到的服务人员,而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时,他们又该如何感受到保险的温度?中国太保的这场豪赌,究竟是降本增效的灵丹妙药,还是饮鸩止渴的慢性毒药,恐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句广告语曾是太平洋保险的骄傲,也体现了传统保险业依赖人海战术的本质。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保险业转型升级,既是必然趋势,也是一场充满焦虑的自我革命。
上海市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长期护理保险,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这无疑是对“金融普惠”的积极响应。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一方面,保险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往往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老龄群体难以获得保障。另一方面,不同保险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使得用户难以在一个平台上比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所谓的“普惠”,最终沦为少数人的特权,而非全民共享的福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保险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过度营销,夸大宣传,甚至诱导消费者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信誉。普惠金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上海想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融中心,这需要整个金融行业进行深刻的转型升级。但转型意味着阵痛,意味着一些企业将被淘汰,一些员工将面临失业。谁来承担这些阵痛?是那些在传统模式下苦苦挣扎的中小保险公司?还是那些兢兢业业却面临被AI取代的基层员工?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扩张,过度杠杆,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一旦出现危机,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利益,还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更加审慎的风险评估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才能确保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更要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避免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太保从“信息化+保险”一路走到“智能化+保险”的4.0阶段,可谓是历经了一场漫长的技术翻山。但这场豪赌,真的能带来质的飞跃吗?还是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是饮鸩止渴?
每一次技术的升级,都伴随着巨大的成本投入。从最初的硬件设备采购,到后来的软件系统开发,再到如今的AI模型训练,每一项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这些钱最终从哪里来?除了股东的投入,恐怕大部分还是来自于保费的上涨。也就是说,最终为这场技术跃迁买单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技术升级并不一定能带来效率的提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业务流程搬到线上,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优化,那么所谓的智能化,也只是徒有其表。甚至,复杂的技术系统反而会降低效率,增加出错的概率。中国太保的这场豪赌,能否真正实现降本增效,还有待观察。
中国太保“先搭台,再唱戏”,构建保险服务全业务流的“智能化”闭环,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分析,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IT投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资本市场创造新的热点。另一方面,通过AI技术的应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为股东创造更大的回报。
但这场游戏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AI技术的成熟度仍然有限,其在保险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果AI模型出现偏差,或者遭遇网络攻击,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更重要的是,这场游戏忽略了人的价值,将员工视为可以随意替代的资源。这种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所谓的“数字劳动力”,本质上就是用AI取代人工。这在短期内或许可以提升一些生产力,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异化。当员工的工作仅仅是操作机器,而失去了创造性和自主性时,他们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将大打折扣。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字劳动力的普及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那些掌握AI技术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权力,而那些不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将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中国太保的这场豪赌,能否真正解放生产力,还是仅仅是加剧劳动力的异化,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太保选择与华为合作,共同打造“算-网-存-云”协同的大规模训推算力平台,这看似是强强联合,共同推动保险业的智能化转型。但深入分析,这种合作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这种深度捆绑是否真的有利于中国太保的长期发展?
华为的“算-网-存-云”协同解决方案,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似乎能够解决保险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仔细分析,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营销成分。所谓的“算云协同”、“算网协同”、“算存协同”,本质上是将华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打包销售,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的模式,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一旦华为的产品和服务出现问题,或者华为的经营策略发生变化,中国太保的业务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避免被深度捆绑。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自主可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国太保与华为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自主可控的能力。虽然华为是一家中国企业,但其技术和产品仍然依赖于国外的供应链和知识产权。如果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制裁,中国太保的业务也可能会受到波及。
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话语权。中国太保在使用华为的算力平台时,必须遵守华为的规则和标准。如果华为的技术发展方向与中国太保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中国太保可能会被迫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企业必须注重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华为的技术方案能够帮助中国太保提升数字劳动力的效率,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效率提升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隐忧。当AI完全接管了保险业务流程时,人类员工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将不再是业务的主导者,而是机器的辅助者。这种角色转变,可能会导致员工的技能退化和创造力丧失。
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AI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对风险的敏感性。当所有的风险评估和理赔判定都由算法完成时,企业可能会忽略一些潜在的风险信号。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企业可能会措手不及,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企业必须保持对风险的警惕,不能完全依赖AI。
本文总结了2024年12月中国重要的经济新闻、行业动态以及市场信息。...
当前区块链技术正经历一场重要的升级改造,旨在提升其性能、安全性和应用...
金融改革的智能化迷局:谁在革谁的命?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
星源材质,一家专注于锂电隔膜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凭...
天风证券于2月16日发布研报,给予恒辉安防(股票代码:30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