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公益:献爱心还是贴标签?企业公益的真与伪

2025-03-13 8:06:17 外汇分析师 author

“雷锋日”的公益秀:献爱心,还是贴标签?

又是一年“雷锋日”,各路企业纷纷下场,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太平洋健康险也不例外,又是关爱儿童,又是社区义诊,忙得不亦乐乎。表面看,这自然是好事,但仔细咂摸咂摸,总觉得有些味道不对。

“童心圆”:精心包装的慈善糖衣

先说说这个“童心圆”公益品牌,听着挺暖心,专门关爱孤独症、罕见病儿童。志愿者们去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搭花架、捐画具,画面温馨感人。但问题是,这些活动真的能实质性地帮助到这些孩子吗?

我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朋友就曾直言,很多企业搞的这类“关爱”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公关行为,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搭建个花架,孩子们就能走出孤独的世界了?捐赠的画具,真的符合他们的特殊需求吗?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志愿者的善意。但与其花大力气搞这些“面子工程”,不如真正投入资源,聘请专业的特教老师,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长期的心理辅导。

养老金融:老年人的钱,真好赚?

再看看针对老年人的金融安全防护课程。太平洋健康险上海分公司跑到崇明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又是案例分析,又是情景模拟,教老年人防范金融诈骗。

这事儿本身没错,老年人确实是金融诈骗的高危人群。但问题在于,太平洋健康险本身就是一家保险公司,搞这种活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养老金融”这个概念。

近年来,各种“养老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打着“安全”、“高收益”的旗号,吸引老年人投资。但实际上,很多产品风险极高,甚至就是庞氏骗局。而一些保险公司,也试图在养老金融市场分一杯羹。

我并不是说太平洋健康险一定有什么猫腻,但在这个敏感的领域,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更加谨慎。如果真的想帮助老年人,就应该联合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知识普及,而不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然后顺便推销一下自己的产品。

健康义诊:一场精心策划的“双赢”

健康义诊,听起来也是利民的好事。太平洋健康险又是请专家,又是送药品,还搞健康讲座。

但这里面也藏着一些小心思。首先,义诊的地点往往选在公司职场或者合作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员工和客户。这无可厚非,但总让人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客户关系维护”活动。

其次,义诊的内容往往比较基础,只能解决一些常见的小问题。对于更复杂、更严重的疾病,患者还是要自己去医院。

更重要的是,健康义诊往往能收集到大量的客户健康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们可以用来更精准地评估风险,设计产品,甚至进行差异化定价。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健康义诊的价值。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在做公益的同时,也在追求自身的利益。

总而言之,企业搞公益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警惕一些潜在的问题。真正的公益,应该是长期、持续、深入的投入,而不是为了塑造形象、营销产品。否则,再动听的口号,也只是空洞的宣传。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